带给人的震撼甚至不知道从何说起,难怪伯格曼晚年推崇这片子。
三个段落可以互为开始,每个段落都包含着另两个段落之前之后的情节……就是自己的段落的过去和未来。整个电影包含在一种精巧的逻辑和哲学观念中。伯格曼看到的正是这点吧。
描绘一个古老、充满战乱、新独立、满是杀戮的土地,但其中打动人的是爱。把爱放在最痛苦、残忍中,透露出的却是一种希望。仇恨在周而复始,但总会有人去改变,下一个圆已不同于之前,那些生命的付出是会改变圆的循环。没有去讲,而且是用结构来表现!太厉害了!!!
镜头语言成熟、平实。没有炫技、只是用最符合情绪的镜头。这点也神似伯格曼。
所有的条件都聚合到一起,成为了一部无法被复制的,独一无二的电影。甚至导演自己都无法达到同样的高度。
PS:关于结构有太多值得去琢磨,这里没有安东尼奥尼式的怀疑,不去讲虚无。有的是对生命循环前进的确定。关于哲学观念在电影中的体现大概就在这里,这中影响是从导演一开始创作时就渗透进去的。不是过程中的体现,学不来,无法模仿。
306教室。等到放片的时候,大概溜走了一半的人。
后排几个人看94年这部写入电影史的名片。
对于好电影的标准,就是看完有点愣愣的,一言难尽的感觉。别人若问你,大概会说很好看,哪里好看,一时不知所以然,心里哪根神经被触动了。
所以一路上都在想。
友人推荐的电影,考完试就迫不及待的找来看,说实话看的过程很费劲,很多隐晦的细节让人费解,加上对历史背景的不了解,理解起来并不那么顺利。第一个故事看完时,并没有太大的惊喜,只是模模糊糊觉得这是一个放在民族矛盾背景之上的老套爱情故事,而第二个故事为另外一个爱情故事。一直到第三个故事看完,终于把所有的故事串在一起,但是却有很多疑惑,时间的错乱,人物关系的交织,穿插在电影各个地方的小细节给出导演没说出口的提示。
看完之后看了大家的影评,又挑出了一些细节回放,终于差不多算是解释了我的一些疑惑。
1、柯瑞的照片是谁拍的?
当安在看柯瑞的照片的时候我以为是亚历拍的,而第三个故事里面亚历死在了萨米娜的前面。第一个故事葬礼的时候有个人在拍照片,这个人又是谁?由此推测,柯瑞的照片是他拍的。
2、亚历走的当天安已经在看柯瑞的照片?
安没有答应跟亚历一起走,之后是安在看柯瑞的照片,同时有电话打进来找亚历,安说亚历已经走了,这个电话应该就是柯瑞打来的,电话的镜头完了之后是亚历坐出租车离开,安看了一眼天空有飞机飞过
“暴雨将至”和平只是例外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jzno1.com/yingshidaquan/vid-3554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