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特意翻看了下《拯救大兵瑞恩》这部老电影,越看越觉得讽刺。起因源自于美国楼塌之后谜一般的救援过程跟上层决策。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无比的感动,现在只觉得特别讽刺可笑,原来,这只是美国人的一个梦想而已吧。电影里为了不让一个母亲过度悲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,现实是那么多的母亲随便如何伤心,也不能让他们多工作一分钟,不管多少生命不如个人权益重要。大概是现实里缺啥,电影里补啥吧。
米勒带领连队艰难地攻下奥哈吗海滩后,我们看到了他的领导能力,以及他手下的精英士兵,所以,有个任务非他莫属,他接到了一个上级的任务,他得带领这支小队,突破德军的固守地,去把一个叫做瑞恩的大兵找到,并送他回家,因为他的三个兄弟全部在二战中阵亡,考虑到一个可怜又心碎的母亲绝对不能再失去第四个儿子,上级最终决定,要克服种种艰难险阻,把瑞恩找到,平安地送他回家。
派八个人冒着死亡的危险去拯救一个人,到底值不值得?这是我们在一开始就问自己的问题
《拯救大兵瑞恩》的故事很简单:二战诺曼底登陆前夕,一位普通的美国士兵瑞恩被安排在德军后方陷入困境,而他的三位哥哥却已经战死沙场,一旦瑞恩死去,他的母亲也将面临绝境。美军司令部得知这一情况,特地派遣一支小分队深入敌后执行寻找瑞恩的任务,并送他回家与母亲团聚。一路上,小分队面临各种生死考验,随着队友流血牺牲,他们逐渐开始怀疑这项任务,到底用八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人是否值得。导演斯皮尔伯格正是用本片为我们诠释了战争的洗礼,人性的升华
影片开头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
很多人都说厄本懦弱。其实 能一开始就融入战斗的人很少,绝大多数战士都会经历厄本的阶段。厄本从来没有经历过战斗,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,满脑子国际法,要按规则做事。这种人面对战争,吓尿了是正常的反应。整部片子里,上尉都对厄本特别保护,可见,上尉是知道的。上尉绝对不会是第一次碰到厄本这样的战士,所以处置起来游刃有余。拖后腿,害死人的军人也不会只有厄本一个,所以战友对他也算容忍。
厄本真正的转变在于亲手杀了俘虏。他破坏了自己的规则,他曾经阻止过上尉枪杀俘虏,但最后,他杀得非常坚决。这说明厄本变了。当一个战士开枪打死第一个人时,他才成长为真正得战士。仇恨给了人力量。从厄本杀人开始,他就不再是那个懦弱、害怕、害死战友的那个厄本了。厄本会杀越来越多的敌人。就像米勒说的一样,自己显而易见是个老师,但在战场上,谁有猜不到他的职业,战争肯定改变了他。战争也改变了厄本,他杀的人越多,就离原来的厄本越远,离自己的心越远。
我觉得这部影片过誉了,全篇最好看的情节是开篇诺曼底登陆和结尾的保卫战,至于宣扬的价值观本人无法认同,最后瑞恩叫着要留下来共同战斗却什么都没做,那个懦弱男也看着让人难受,当然,每个战斗中都有这样的人,可是死了三个儿子的妇人就值得同情,死了一个儿子的母亲就不可怜吗,难道生命不是平等的吗,美国人强行输出价值观,结果自己反而打自己的脸,说好的人权呢,说好的平等呢。瑞恩一家是被你们发现了,还有千千万万像瑞恩这样的家庭没被你们发现该怎么办呢,如果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
【拯救大兵瑞恩】“瑞恩”=??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jzno1.com/yingshidaquan/vid-1459.html